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抗洪老兵“乘风破浪”投身乡村建设 戎装虽褪志不改 一片初心系桑梓

发布时间: 2025-07-15 09:25:00 阅读量:0

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朱家浜村,村民们常说:“有老管在,咱们心里就踏实!”村民口中的“老管”,正是村党委书记管国林。这位曾在抗洪一线冲锋陷阵的退役军人,退役后扎根乡村,将部队里锻造的钢铁意志化作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新的“战场”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荣光。

洪水淬炼军魂 危难时刻显担当

1996年12月,19岁的管国林穿上军装,开启了保家卫国的征程。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暴雨如注,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枯枝烂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沿岸堤坝。管国林随部队紧急驰援,抵达现场时,堤坝已出现多处管涌,情况万分危急。管国林主动请缨参加突击任务,和战友们一道踩着泥泞不堪、随时可能塌陷的堤岸,肩扛沉重的沙袋,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艰难前行。江水冰冷刺骨,每走一步都要与湍急的水流搏斗,稍不留神就会被卷走。管国林的肩膀很快被沙袋磨破,鲜血渗进布料,与雨水、泥水混在一起,钻心地疼。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堤坝,保护百姓!”

“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管国林作为骨干振臂高呼,声音在暴雨中格外响亮。他带头跳进裂缝处,用身体挡住汹涌的江水,其他队员也纷纷跟上,组成了一道血肉长城。他们将沙袋一袋接一袋地填进裂缝,汗水、雨水、血水交织在一起,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连续72小时,管国林和战友们几乎没有合眼,累了就靠在沙袋上喘口气,饿了就扒拉几口冰冷的盒饭。洪水退去,管国林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防线巍然屹立,守护了万千百姓的平安。而他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和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双腿浮肿,身上布满伤口,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这段惊心动魄的抗洪经历,不仅淬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更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此后人生道路上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

洪水退去,军功章上的光芒耀眼,而管国林却将这份荣誉深埋心底。退役后,他婉拒了城市优渥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脱下军装不褪色 乡村治理展身手

2020年春,当管国林第一次踏入朱家浜村,眼前的景象让这位经历过洪灾考验的老兵也皱起了眉头,坑洼泥泞的村道上,三轮车颠簸得发出刺耳声响;村民议事厅里,因琐事争吵的喧闹声此起彼伏。基础设施陈旧、矛盾纠纷频发,这片土地正迫切等待破局者。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迎难而上!”管国林的军旅本色在此刻显露无遗。清晨,他踩着露水挨家挨户敲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对道路硬化、路灯增设的期盼;村委会办公室的灯光常亮到深夜,他反复推敲村庄规划图纸,红笔标注的修改痕迹层层叠叠。凭借军人特有的果敢,他迅速召集党员骨干,以“部队拉练”的效率组建起村“两委”攻坚队,为乡村振兴筑牢战斗堡垒。

为化解村民矛盾,他带头成立“老朱调解室”,并聘请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村里张、李两家因一棵树的问题僵持十多年,两家互不搭理,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管国林知道后,查阅历史资料,邀请村老干部共同协商,最终,他以“换位思考”为切入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让两家握手言和。在他的努力下,朱家浜村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连续三年获评“平安示范村”。

管国林深知,乡村要振兴,党建是核心。他创新推出“家文化”党建品牌,打造“廉洁家”“幸福家”“文化家”“安心家”“平安家”“暖心家”等六大“家”特色阵地。在“廉洁家”,通过室外小公园和室内展览馆,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环境,为村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幸福家”,与辖区爱心企业携手,每天为村民带来非遗盛宴,与苏州医学院共建,每季度为村民送上健康礼包,真正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文化家”,成立頔塘书院,打造孔子文化、儒家思想的传承阵地;开设公益性书法班、暑托班,解决流动儿童假期“看管难”问题;在“安心家”,围绕“一老一小”,加强服务供给,与规上企业一起为80岁老人庆生,与苏州日报一起开展奖学金颁奖仪式,每年发放各项福利约150万元;在“平安家”,安装37套人脸识别系统,全方位守护村民安全,真正实现“平安朱家浜”;在“暖心家”,携手学校联合共建,常态化开展教育实践、劳动体验,让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产业发展上,他积极探索符合村情的集体经济增长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产业“腾笼换凤”。将曾因环保不达标被列为整治对象的民福厂地块投资1000万元建成2950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引入三盈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将原年租金仅10万元的地块,改造为年租金125万元的税收大户,成功转型为生态环保企业。他还唤醒沉睡资产,激活增收新动能,将荒废30年的老年活动室盘活租赁给礼德滤材公司,一举扭转“零产出”局面,同步改善村容村貌。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朱家浜村的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的511.43万元增长至如今的1363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收益”的良性循环。

扎根乡土办实事 一心为民践初心

“让每个村民都能过上好日子”,是管国林写在工作日志扉页的誓言,更是他扎根乡村的行动指南。从田间地头到村民院落,他始终将就业帮扶与民生保障当作头等大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担当。

在朱家浜村的“爱心农场”里,71岁的徐老伯正熟练地给蔬菜浇水,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多亏了管书记,让我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挣钱。”管国林深知,村里不少困难老人渴望自食其力,却苦于没有就业机会。于是,他主导打造爱心农场,根据农忙时节聘请老人,将工作岗位向困难老人倾斜。农场不仅成为老人们的“增收基地”,更成了“爱心驿站”——收获的蔬菜瓜果,一部分会被精心打包,定期送往村内孤寡老人、残障家庭手中,让泥土的芬芳化作温暖人心的力量。

在守护村民安全上,管国林同样用心。他注意到村里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人面临的安全隐患,迅速协调资源,为7户特殊老人免费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同时,组建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平安守护队”,构建起“线上实时监测+线下每日走访”的立体守护网络。有次独居的陈奶奶在家中意外摔倒,监控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守护队成员仅用5分钟就赶到现场,及时将老人送医救治。如今,这套守护机制已成功处置3起突发状况,成为村民心中的“安全盾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管国林将“家文化”理念深植乡村治理,打造“邻里互助角”“家风文化墙”,组织传统节日文艺汇演、百家邻里宴等活动,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在他的引领下,朱家浜村处处涌动着团结友爱的暖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奏响乡村善治的和谐乐章。

初心不改担使命 乡村振兴谱新篇

在管国林的带领下,朱家浜村先后拿下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典型案例(乡风文明类)、省文明村、省健康村、省卫生村、苏州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尊老爱老敬老”百佳社区(村)、苏州市智慧农村示范村、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苏州市优质校外教育辅导站、苏州市儿童友好村、2023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倍增发展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而他本人,也获得“吴江区优秀共产党员”“吴江区退役军人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面对荣誉,管国林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谦逊:“这些成绩属于全体村民,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一名退役军人该做的事。”从抗洪老兵到乡村振兴领头人,管国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铮铮誓言。他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朱家浜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夏冬 徐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