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窑子村的“新”与“旧”——一座中国山村的变迁史
1996年,当我第一次来到新窑子村拍摄时,村党支部书记白整风这样介绍:“新窑子位于延安市西南8公里处的杜甫川北端,海拔1200米,归属宝塔区万花山乡管辖,不包括黑户全村共有58户人家,236口人。全村还有大家畜23头,简易公路2.5公里,耕地面积500亩。新窑子村至今没通广播,没通电话,没通邮路,没订报纸,也没人外出打工,几乎所有人都在村里老老实实地劳动种地,养家糊口,维持现有的生活。新窑子自从1982年放过最后一场电影,多年来再也没有过任何文化娱乐活动。1990年至今,也没有发展过党员、团员。几十年来,新窑子最热闹的日子就是五黄六月老天不下雨的时候,村民自发组织爬上村里最高的连云山玉皇庙进行祈雨祭祀活动。今年人均毛收入不足300元,最低的还不足100元。村委会累计欠债12.6万元。”
这座贫困、闭塞、传统而又朴实的小山村仿佛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它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03年,一开始就与饥饿相关。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神木县的13岁少年白新富为了逃避饥荒,独自翻山越岭、乞讨数月,来到古城延安,在杜甫川附近发现一处荒无人烟的小山沟。他在这里打下了第一孔窑洞,并取名为“新窑子”。开荒拓地,百年繁衍,渐渐成为一方烟火人家。我决定用镜头讲述新窑子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它的普通与平淡之下,隐隐流动着一部黄土地上代代相传、勤劳坚韧的生命传奇。
从1996年到2025年,我先后近百次穿梭在北京与新窑子之间,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沟居住了三百多个日夜,拍摄了四百多个胶卷和数万幅数字照片,撰写了近50万字的日记和村民的口述故事。这些照片不仅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新窑子三十年的发展与变迁,而且把新窑子58户人家一直拍到了116 户,把236口人一直拍到了348口,还把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元一直拍到了20000元。
新窑子越来越富裕了,变化越来越大。
年轻人个个进城打工,买车、买房。他们有了智能手机,会发信息、发视频,全村微信群就有十几个,网名也是各式各样。诸如“金凤凰”“扯淡人生”“白日梦”“单身狗”“听天由命”“饿死鬼”“天道酬勤”“苦咖啡”等,无奇不有。只要拿起手机搜索,都能在网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当教师、当老板、卖汽车、开超市、做建筑、拍婚纱照,送快递、开饭馆、拍短视频赚流量……他们争先恐后地打工创业,想尽办法供孩子读书,拼命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和村里的“金凤凰”用微信聊天时,她说:“我们现在也不受苦了,家家户户都买车了,我们家有一辆奥迪、一辆雪铁龙,还花了十几万在沟口买地盖了房子,出门就是杜甫川。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跟城里人活得一样潇洒,粉丝几千、上万的都有,买东西和卖东西都在网上。我们虽然没有大钱,但小钱谁都不缺,想要什么买什么。”她给我发了一些她自编自导的短视频,点击量确实都是几千、几万,只可惜视频似乎美颜过了头,人脸就像刚从面粉袋里拉出来一样,让我完全认不出谁是谁。当我把这些告诉“金凤凰”时,她说:“那是你老了、OUT了,跟不上时代了!”我知道我老了,也感慨时代的洪流不可逆转。
如今,新窑子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甚至30万元的村民不在少数,或开私家车,或坐火车、飞机奔赴全国各地旅行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无论是在国家的脱贫攻坚战中,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新窑子都不甘落后,走在全镇的前列。
回顾我与新窑子的往来,它早已镌刻在我的心底,并打上很深的烙印——那是一片宁静的土地,也是一方和谐的天地。它不仅是我一生中最能感受到轻松和自由的地方,也有我见过最淳朴和最厚道的农民兄弟。曾经有一位农民兄弟为了表达对我的感谢,把他的身份证当作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我。直到后来他需要用户主的身份证换户口、分配新的土地时才发现,身份证是不能送人的。
听起来“荒唐”却让人百般感慨的故事真实地在新窑子发生。一个又一个这样难忘的故事,连缀起新窑子独特的历史,那也是中国农村数千年来最为深刻变革的独特历史。
因此,每当我回到北京冲洗出从新窑子带回的照片,看着那些灿烂的笑容和沧桑的面孔,感受那些勤劳的身影和顽强的精神,总是能够追忆起当时的情景和快乐,甚至有一种重返新窑子的冲动!

赵玉芳和儿子白宝军、女儿白宝荣(1998年摄)

白宝军,1982年1月4日出生,土建项目经理(2025年摄)

白整荣、李延梅夫妇和女儿白静、儿子白小波(2000年摄)

白静,1989年2月7日出生,酒店营销(2025年摄)

丁世海、孟范莲夫妇和女儿丁琪、丁瑜(1997年摄)

丁琪,1989年11月2日,茶叶经销商(2025年摄)

高志明、常延梅夫妇和女儿高霞、高芬,儿子高飞(1996年摄)

高飞,1984年10月18日出生,钢筋工(2025年摄)

高志平、王延霞夫妇和女儿高晶、高慧(1996年摄)

高慧,1994年10月29日出生,小学教师(2025年摄)

高斌、李春丽夫妇和儿子高强、高刚(1997年摄)

高强,1990年2月4日出生,吊车司机;高刚,1992年8月11日出生,铁路建设网格长(2025年摄)

高志强、汪成花夫妇和女儿高燕,儿子高涛(1998年摄)

高涛,1992年11月15日出生,婚礼摄影师(2025年摄)

刘革海、屈原、刘克军站在土坡上(2002年摄)

刘革海,1984年2月1日出生,机械修理师(2025年摄)

李志英、刘生莲夫妇和女儿李春香,儿子李如强、李如刚(1997年摄)

李如强,1982年8月28日出生,砖瓦工(2025年摄)

贺建兵、苏改琴夫妇和儿子贺文龙在一起(1997年摄)

贺文龙,1994年1月18日出生,饭店经理(2025年摄)

高志忠、贺梅夫妇和女儿高婧、高虹,儿子高阳、高旭(1997年摄)

高志忠、贺梅大家庭合影(2025年摄)

高怀玉、王桂兰夫妇和儿子高志军(1996年摄)

高志军,1973年2月19日出生,地勘技术员(2025年摄)

房婵婵与家里养的毛驴(1997年摄)

房婵婵,1987年8月26日出生,幼儿教师(2025年摄)

王宁刚、房志珍夫妇带着女儿王佳丽、儿子王帅在堂子梁春播(1996年摄)

王佳丽,1986年10月19日出生,高级美容师(2025年摄)

刘继宁、高志荣夫妇和女儿刘克荣,儿子刘革海、刘克军(1996年摄)

刘克军,1987年11月14日出生,快递员(2025年摄)

高强、高旭、高阳(现为新窑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高刚(2000年摄)

高阳(上),1988年10月29日出生;高旭(前中),1990年6月3日出生;高强(前左),1990年2月4日出生;高刚(前右),1992年8月11日出生(2025年摄)
(北京)黑明 图、文
责编 李楠 冯飞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窑子 日出 夫妇 儿子 女儿 高阳 万元 直拍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7-06 14:01:00
- 本文链接:https://m.kqjh.net/news/KrZGQoGVXo.html
- 上一篇 > 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夜生活”
- 下一篇 > 我是江西人,去了北京一趟,发现当地不喝“茅台、五粮液”,而是钟爱这4款酒水!
- 新窑子村的“新”与“旧”——一座中国山村的变迁史 2025-07-06
- 百万年薪遍地走,Meta薪资接连曝光,AI人才身价水涨船高ing 2025-07-04
- C视频·钱言丨现金买黄金超10万元要上报?请看清关键词! 2025-07-03
- 广济药业:因财报多计营收涉信披违规,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收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2025-07-03
-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2025-06-27
- 第二套人民币珍藏册6.4万元起拍,拍卖平台:系查封财产,建议亲临现场鉴真 2025-06-26
- 购房补贴+安家费,武汉江夏141.5万元引进1名特级教师 2025-06-24
- 兴业股份连收4个涨停板 2025-06-24
- 女硕士被“复旦医学博士”男友骗财骗色5年,损失近百万元,还被骗去黑诊所取卵 2025-06-18
- 科力股份股价创新高,融资客抢先加仓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