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行进中国|中原大地的“双城”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7-10 16:42:00 阅读量:0

中原大地正在崛起两座“新城”。

翻开地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如鸟之双翼。“十四五”期间,“双翅”振飞,带动全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南部,日渐成熟的“航空新城”,带动内陆河南,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郑州航空港区进出口总值4094.42亿元,占河南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60.2%。在这里,一条跑道通蓝天,“空铁陆海”联运,上演着买卖全球的中国故事。

北部,河南省委重磅“落子”,覆盖郑东新区全域的中原科技城拔地而起。4年间,集聚35个国家级平台,培育超2.6万家科创企业。日渐崛起的“科创新城”,立足郑州,辐射全省,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当飞机引擎的轰鸣与实验室仪器的微响交织,“双城”故事正成为出彩中原最动人的篇章。

海关工作人员对货物进行查验。人民网 霍亚平摄

一条跑道通蓝天 “航空新城”联通全球

挪威当地时间6月11日下午四点半,400箱帝王蟹被装入航班恒温货舱,带着-2℃的海水寒气飞往中国。8.5个小时后,航班落地郑州。当货舱门缓缓升起,帝王蟹仍在轻轻划动螯足。“昨日北欧深海,今日中国餐桌”的速度,刷新生鲜运输纪录。

一只帝王蟹的跨洋之旅,勾勒出一条“全球—郑州—全国”的贸易轨迹,折射着河南买卖全球的澎湃活力。手机零配件、单晶硅片等一批批“中国制造”从这里飞往全球;生鲜水果、母婴用品等全球好物又从这里送达国内消费者手中。

十几年前,郑州航空港区所处区域还是枣林广布、沙地起伏的无名小镇。从不足20平方公里的小镇,蜕变为区域面积747平方公里、人口90万的现代化航空新城。秘密何在?

答案是开放,坚定不移地持续开放。

机场装卸区货物运输一片繁忙。人民网 霍亚平摄

盛夏时节,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迎来旺季。平均每天有超500架次客机、70余架次货机抵离,高峰期每2分钟就有一架货机起降。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郑州航空港常态化运营8条洲际货运航线,覆盖欧美亚3洲24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之前港区做航空货代的只有三五家,如今已有数百家。以前进口帝王蟹要多程转运,现在直航,时间大幅缩短,鲜活度提升30%,订单量稳步攀升。”郑州邦达天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机场操作部负责人赵梦佼感慨道,这折射出航空货运枢纽的能级跃升。

不止一条跑道。“空铁陆海”联运,郑州航空港区形成了24小时通达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物流能力。以此为基础,这里成为全国跨境电商进口美妆、保健品及母婴用品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完整的跨境电商产业链。短短9年,跨境电商业务增长了222倍。

不止一座城。作为我国第一个、目前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肩负着扩大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使命,辐射带动中原大地上的“小伙伴”一起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河南许昌被誉为“世界假发之都”,产品占据全球假发市场约48%的份额,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值约200亿元。

“过去,我们的产品要运到沿海港口辗转出境,物流成本高,运输周期长,现在好了,我们打‘飞的’。”许昌富鑫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莉说,这几年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包机日渐成熟,一顶顶假发搭上国际直飞航班,3—5天就能送到全球买家手中。

从郑州出发,“河南制造”有N多种走出国门的方式。“十四五”以来,依托“空中丝绸之路”,郑州航空港加快多式联运建设,为豫企出海提供了“空铁联运”“空空中转”“公铁联运”等越来越多的“排列组合”。

新郑国际机场30公里外的国际陆港片区,搭载260余辆新能源汽车的“钢铁驼队”缓缓驶出,它们将通过“海铁联运”模式,经上海港出口至巴西。

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河南正以交通枢纽的方式加快开放。2025年前5个月,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430亿元,同比增长27%,规模创历年同期新高。外贸增速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

工作人员调试机器人产品。人民网 霍亚平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 “科创之城”华丽蝶变

6月9日,由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与卓益得机器人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在京东商城正式亮相,颇受追捧。

“‘行者二号’有工业配送、AI语音识别等功能,能在复杂现实环境中替代或辅助人类执行多样化、高难度任务。”实验室执行主任李清都介绍。聪明又逼真的人形机器人,正是中原科技城最新科研成果之一。

创新一直是河南的短板。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创新平台,样样都缺。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短板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尤为致命。

“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河南省认准“华山一条路”,破局创新。2021年,河南省委高标准谋划,把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当作全省创新策源地,建设一座全新的中原科技城。

在这里,河南省科学院专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原科技城提供发展空间、公共服务,城院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中原科技城鸟瞰图。李哲卓摄

几年耕耘,中原科技城锚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城”目标,迎来快速发展——

落地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高能物理研究中心2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3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北京大学、哈工大等4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培育出664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科技型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4100余名,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初现。

风景秀丽的北龙湖畔,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坐落于此。“这里以前可是‘地王’,给了一流大学地方研究院,可见河南的诚意。”院长刘铭辉说,来豫3年多,在省市校支持下,研究院围绕河南优势产业布局研究方向和团队,建设13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平台,承担国家、地方科研项目近300项。累计招引200余名科研人才,培养新工科方向硕博研究生1700余人。

“除了引育、培养河南急需的各类型高层次人才,我们还把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到地方。”刘铭辉说,研究院完成成果转化70余项,孵化科技企业近50家。首批验证项目中的河南碳真芯材科技有限公司已获5000万元投资,投后估值6亿元。

在兰考县,当地的首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玉兰香蜜瓜,遇到种植困境:全县3万亩瓜田年残留120吨塑料地膜,致土壤板结盐碱化。白色污染与土壤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品质、亩产都受影响。

危机之下,当地求助中原科技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揭榜”。经过研究,科研团队提出与兰考共同打造以纸地膜和腐殖酸有机肥为主的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纸地膜以秸秆为原料,90天可降解,能改良土壤;腐殖酸肥料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可修复盐碱地。

瓜农李永健的试验田内,科技的魔力正在显现。使用纸地膜的地块杂草少,使用了植物源腐殖酸肥料的蜜瓜苗,肉眼可见的根茎粗壮,长势更好。

“以前老担心新技术没效果,还费钱。还是咱见识短了,今年蜜瓜产量翻了快一番,哈哈。”李永健笑着说。

研发在郑州,转化在全省。一座中原科技城,激活全省创新一池春水。河南省科学院探索“院地合作”发展模式,在郑州布局中原量子谷、新材料创新基地,在焦作、洛阳等地建设沁阳科创园、中原美谷等多家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对外承接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任务,对内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上海交通大学与平煤神马共同开发硅烷法多晶硅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平煤神马旗下硅烷科技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为“氢硅”材料第一股。

今年一季度,中原科技城成绩亮眼。中原量子谷公开20项发明专利;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投用,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及研发中心开工;77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超500亿元。在全国348个同类科技城中,中原科技城2024年已位列第15位,河南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愈发显著。

以中原科技城为创新引领,以郑州航空港为开放龙头,河南用“双城故事”,推动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让传统制造走向“智变”产业。这片古老的大地,正张开创新与开放的双翼,奋力高翔。(张玉珂、郭健、徐驰、尚明桢、杨晓娜、慎志远、王佩、宋芳鑫、霍亚平)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