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笔记本、“辣条”橡皮擦……这些文具成课堂“隐形干扰源”?专家解读
巧克力能当本子写?辣条能擦错别字?近年来,文具市场刮起一阵“舌尖风”。食品造型的笔记本、橡皮、水性笔、笔袋等“网红”文具受到消费者追捧。心理专家表示,这类产品可以给予用户心理满足,不仅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儿童社会化技能的培养,但有两个界限要跟孩子讲清楚,不能让正常需求满足演变为“成瘾行为”。同时,文具与玩具、课堂与课余时间也应有明确界限。
记者搜索发现,不少外形极为逼真的辣条、饼干、烤串造型文具销售火爆。在电商平台中,有消费者表示,一些带有食物香味的食品造型文具可谓“色香俱全”,孩子收到后十分喜欢。还有家长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孩子购买了一整套食物造型文具,模仿包卷饼和刮鱼鳞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


在相关产品销售火爆的同时,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表示担忧。据大皖新闻报道,有基层教师直言,新奇文具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课堂上的“隐形干扰源”。学生们忍不住在课堂上摆弄、频频观赏,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容易养成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授余海军认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相关文具产品通过模拟具体食物、可爱形象,与人的生理需求相融合,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联想,进而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也是许多成年人购买盲盒、LABUBU等产品的主要原因。
余海军分析,由于课堂学习是带任务性和强制性的,通常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很少能获得直接的愉悦体验,也确实容易因这类物品转移注意力。但这类“网红”文具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直接诱因,“孩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而分心,比如老师的穿着、发型,因此我们无法让孩子在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下成长。”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孩子的底层心理需求,尊重他们在合理范围内的情绪载体。余海军表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审美以及模仿学习非常重要。相关网络视频显示,孩子因这些文具产生的联想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其社会化技能。
不过余海军也提醒,如果孩子对这类产品表现出过度关注,应警惕其沉迷或相互攀比,不能让正常的需求满足演变为“成瘾行为”。同时,文具与玩具、课堂与课余时间也应有明确界限,帮助孩子树立“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做相应事情”的观念。
综合:经视直播、大皖新闻
记者:承畴
来源: 经视直播
- “巧克力”笔记本、“辣条”橡皮擦……这些文具成课堂“隐形干扰源”?专家解读 2025-09-08
- 民生需求就是产业机遇 2025-09-08
- 深晚文艺观察 | 大作家教不了娃写作文?这届家长的痛,马伯庸也懂 2025-09-06
- 不用禁零食!家长这样做,孩子解馋又健康→ 2025-08-24
- 二胎儿子跟老婆姓?这个老公不同意,要闹离婚 2025-08-23
- 多地商场里出现父婴室 2025-08-22
- 遇见你丨“救人”融入血脉 他诠释何为“医者大爱” 2025-08-20
- @大庆人 流感疫苗到啦!家有老人孩子赶紧预约吧 2025-08-19
- 高德合作香港的士车队暑期载客量比增超一倍 2025-08-11
- 单针穿刺,痛苦减半!长沙县人民医院这项透析新技术填补省内空白 202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