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遇见你丨“救人”融入血脉 他诠释何为“医者大爱”

发布时间: 2025-08-20 01:55:00 阅读量:0

在遥远的非洲,当地时间2025年6月15日,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张军桥,在海边看到一名当地妇女落水,他毫不犹豫跃入海中。在汹涌波涛里,张军桥将妻子买给他的救生衣让给女子,奋力托举,成功让她脱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8岁。

五年前,张军桥为了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在山东潍坊街头摆公益地摊,免费教人“救命”。救人是他的日常生活,是他的本能反应,“救人”早就融入到了他的血脉里。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再次走进张军桥的故事,探寻他平凡又伟大的人生,感受那份跨越山海、超越生死的医者大爱。

带队支援坦桑尼亚

传递医术和大爱

坦桑尼亚穆欣比利国立医院,援外医生们正在使用张军桥捐赠的人体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因救人牺牲前两个月,张军桥自费在国内购买了医用困难气道管理车等设备,通过海运邮寄到坦桑尼亚,7月27日,医院收到了这批设备和仪器,却再也等不到捐赠者本人为他们讲解和示范。

2024年年初,张军桥作为队长带领第二十七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抵达达累斯萨拉姆,开展麻醉医疗与教学培训工作。穆欣比利国立医院是坦桑尼亚国家级医院,设有多个手术中心,但长期面临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境况。一年多的时间,张军桥和同事们毫无保留地传授麻醉技术,填补了该医院十多项技术空白。

除了日常手术和教学,张军桥还带领医疗队前往坦桑尼亚各地开展义诊,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当地公益和志愿服务。

坦桑尼亚穆欣比利国立医院医生 kaly Vita:张医生是我的老师、同事,也是我亲密的朋友。我们以前经常一起去孤儿院,他乐善好施,经常给有需要的人免费提供药品、食品和衣服。

张军桥:我生活在坦桑尼亚的达市,每当夜晚来临都会看到一群孩子在路口向过往的车辆售卖抽纸气球,有时候也会讨点吃的。每次路过我都会忍不住,从孩子们手里买点我并不需要的东西,有时也会给他们塞点零钱。作为一个父亲看不得孩子深夜在车流中叫卖,甚至露宿在街头。

这样的帮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张军桥的朋友圈,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路遇单亲妈妈和孩子,耳朵疱疹合并感染,和湖南儿童医院团队一致同意给孩子诊治一下,马上回驻地取了药品。很多人会说这里太多的苦难,帮不过来。但是对我们来说只是停下脚步牺牲一下休息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保住了一个耳朵。”

张军桥:前段时间我们治疗的一个外耳道感染的小朋友,在路上又碰到了,现在已经完全好了。他的母亲非常开心,一直不停说,感谢中国医生。也许这就是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的意义,帮助更多的坦桑尼亚人民。

第二十七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张军桥(2024年5月):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我们从来不怕麻烦。但如果哪天救不了人,我就很难过。如果你在哪一天救一个人,那你会非常开心。生命是我最看重的,不管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还是到八十多岁老同志,在我这都是生命。我们就想办法尽量挽救每一个生命,或者让他能够生活更好,这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使命。不需要记住我,我们是中国医疗队。

善良是本能

公益成为习惯

在救死扶伤的临床一线,张军桥精研医术,是患者信赖的守护者;在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他逆行出征,是抗击病毒的勇士;在社区广场的公益地摊前,他躬身科普,是传递生命希望的使者;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他播撒仁术,是中非友谊的桥梁。

张军桥有一所房子,被他改造成了一间给学员们免费培训急救知识的教室。墙面是他和妻子、女儿一起刷新的,收纳橱里放满了自费购买的模拟人和活动手环,餐厅则被改造成了接待学员的咖啡厅,张军桥给这间培训教室起了一个别有趣味的名字——“医席知地”。

当初,曾有人劝他,空闲的房子用来出租也是一笔收入,张军桥是这样说的。

张军桥同事 殷金娇:他说,用租出去的钱再租个场地,你觉得合适吗?钱放在哪儿都不安心,就放在救人这个事儿上,他觉得特别安心。

2020年,张军桥发起了这项名为“心跳行动”的公益培训。单位、家里、街头摆摊,他在不同时间面向不同群体,普及心肺复苏等技能。至今已有两万多人参与培训。

张军桥爱人 祝琴:寒暑假有一些学生,可能过来的时间不固定,我们就想到了这个房子。他做这个事情,我们是全力支持他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对的。

在妻子眼中,张军桥的执行力非常之强,他的汽车就像个移动“急救站”,自动体外除颤器、模拟人、急救包,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2023年,张军桥去接女儿放学的路上,发现一名女士因车祸倒在路边,他立即从车上取出急救箱,为其止血、包扎头部,直到协助救护人员将其送上救护车。把要接女儿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新冠疫情来临时,张军桥第一时间请战,随山东省第十批援鄂医疗队奔赴黄冈抗疫一线。近两个月时间里,他承担气管插管、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邓爱军:那天晚上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院长我这次能不能去援鄂,我记得要求是需要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科的医生,没提到麻醉,他说我觉得离不开麻醉科医生。我说那你报名吧,他报名以后省里也同意了,他就去援鄂了。包括这次援助非洲也是这样,他提前跟我说,这次我们援非,不是光去援助,还要看能不能建立一些长期的合作,包括一些远程的诊疗。

第二十七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张军桥:我觉得医生,治病救人,工作比较神圣,当你很顺利地完成了一例非常复杂的麻醉工作,或者是去挽救了一个人生命的时候,是一种很自豪的感觉。

亲人怀念 大爱传承

张军桥的妻子祝琴说,尽管有时忙起来会出现忘记孩子这样的事儿,但其实只要有空,丈夫就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他喜欢给孩子们做饭、教他们煮咖啡,到了周末,经常会有说走就走的户外露营。张军桥援非期间,祝琴也曾带孩子去探亲,在坦桑尼亚,他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张军桥爱人 祝琴:假期他都会让我从国内带一些学习用品去。去年暑假,今年寒假去的那里,他都带孩子们去当地的小学,把我们从国内带的一些学习用品分给当地的小学。然后去海边,他带着孩子一块儿在海边捡白色垃圾,捡矿泉水瓶子。他就是给孩子灌输,力所能及地做自己认为能让这个世界变好的事情。真的是身体力行,无时无刻不在做。去海边多么美丽的风景,非洲的太阳特别晒,就在海滩上,两个孩子一块儿和他在捡瓶子,捡垃圾,捡了4大包垃圾。

热心、助人,是张军桥自小的习惯,也是他骨子里的善良,村里的孤寡老人,他一直关照,同学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他伸出援手,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张军桥母亲 赵立花:他很好的同学,家非常困难,上大学5000元的学费都拿不起,他就回家商量,娘,借给他点钱,我说你也上学,你弟弟也上学,我也没有多少钱,借多了我们没有,我说给他1000元吧。他说行,但你不要去,你去了他没面子,就是我自己去,我说行,你自己去吧。

在父母眼中,张军桥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今年母亲节,他从坦桑尼亚给妈妈寄来了新衣服。可随后不久,父母就收到儿子因抢救落水民众牺牲的消息。这件衣服,也成了母亲内心永远的痛。

张军桥母亲 赵立花:那几天他救人牺牲没有了,人家都没对我说。那几天我老穿这衣服,可好穿了。

张军桥父亲 张旭光:他愿意做什么我们支持他,这一次他为救人溺水,牺牲了,把人家救上来了,把救生圈给了人家,妻子买给他的救生衣给了人家。我当时听到的时候,非常生气,我就恨他,你不管老婆孩子也不管父母,你就走了。不过想开来也就理解了。

巨大的悲痛之中,张军桥的父母更加理解了儿子的理想,他们说,后半生也要投入公益事业,这是儿子来时的路和未竟的愿。

在张军桥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他的两个女儿,大女儿为我们做了一杯咖啡,说这是爸爸教给她的手艺。小女儿给我们看了今年六一儿童节,爸爸送她的礼物。

“妈妈,我想爸爸。”这是救人牺牲之前,孩子们之前给爸爸发去的视频,张军桥也拍了视频回复,在这段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体贴的丈夫、尽责的父亲、孝顺的儿子,一位胸怀大爱、纯粹动人的中国医生。

亲爱的老婆,母亲节快乐,这两年你辛苦了,要带两个孩子,还在不同的学校,还得照顾咱俩爸妈,还要照顾我的情绪,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知道你很累。但是很快,还有八个月就回去了,母亲节的时候,出去逛逛街,买点好吃的,买点好东西,然后带着孩子出去玩玩,自己别太累了。替我跟孩子们,还有跟咱爸妈说,我也很想家,但是这边的工作还没完成,我有很多事情还没干完,我得把它们完成。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孙金燕 曹宇 马荣达 刘冰冰)

责任编辑:宓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