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特斯拉中国员工4年反馈了3次,美国总部都没当回事”

发布时间: 2025-07-08 15:47:00 阅读量:0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特斯拉在中国的路也越走越窄了。”美媒《华尔街日报》6日报道称,当马斯克因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系,在美欧都遭遇日益严峻的商业和政治挑战时,他的特斯拉在另一关键市场——中国,同样面临困境。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凭借贴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功能愈发走俏,特斯拉的在华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特斯拉产品与中国市场需求日渐脱节的背后,有一个细节被美媒披露:有中国员工透露,特斯拉中国团队曾多次向美国总部反馈其产品跟不上中国市场需求的担忧,却屡屡得不到积极回应。

报道还提到,由于缺乏功能更酷炫的车型可供销售,中国销售人员面临的业绩压力与日俱增,挫败感也不断累积。

特斯拉在中美欧销量均下滑 《华尔街日报》制图

特斯拉中国员工4年反馈了3次,美国总部都没当回事

搅进“美国政治”这摊浑水后,特斯拉在美欧等多个市场遇挫,这迫使马斯克于今年5月正式卸任白宫顾问一职,全面回归商业运营。《华尔街日报》指出,对马斯克而言,既然已决定与华盛顿保持距离、重新聚焦特斯拉业务,在华市场的成功便至关重要。

中国是特斯拉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其最大的生产与出口枢纽,贡献了全球约半数的汽车出货量,同时还为特斯拉的全球制造供应链提供核心零部件。

但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火热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正面临市场份额萎缩的困境。5月,其在华销量略低于4万辆,同比下降30%,而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呈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28%。

据中国乘用车协会数据,5月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11%降至4%。反观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其市场份额约达29%;就连仅入局一年的小米汽车也已占据了3%的份额。

《华尔街日报》采访的购车者普遍认为,特斯拉的领先优势已不再明显。如今,中国设计的高端电动汽车搭载了诸多特斯拉缺失的功能:比如,多块支持影音娱乐的大屏幕、车载冰箱以及车内摄像头。比亚迪和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近期还发布了快充新技术,让车主能够在短短五分钟内为汽车充电。

2025年6月28日,北京,小米新款电动SUV YU7上市,吸引大量顾客前往小米门店看车订购。视觉中国

因任职于国有企业,34岁的钱阳(音译)卖掉了自己的特斯拉Model 3,转而购入一辆售价3.4万美元的小米 SU7电动轿车。《华尔街日报》提到,特斯拉曾引发数据泄露隐患。但在其建成本地数据中心后,部分地区放宽了限制。

如今,钱阳已然成为小米汽车的忠实拥趸,因为这款车搭载的语音助手可以完成打开车门等操作,还能与其他小米设备互联。

“你懂那种感觉吗?下班路上,只要在车里对着小爱同学说一声,它就能远程打开家里的空调。这简直太幸福了,”钱阳直言,“特斯拉现在几乎就像iPhone一样,变得平庸陈旧,再也没有革命性的功能了。”

《华尔街日报》提到,特斯拉的中国销售人员虽强调“额外功能会缩短续航、影响加速”,并引导消费者关注特斯拉的安全口碑,但私下里,他们也坦言,在销售目标不断攀升的压力下,手中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车型让工作愈发艰难。有北京的销售人员告诉美媒,在销售业绩要求从每周4辆增加至每天至少1辆后,近几个月,许多同事的工作时长从10小时增至12小时。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策略的脱节。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初,特斯拉中国团队就曾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本土消费者迫切希望汽车能与智能手机无缝互联,并配备更多娱乐应用,但美国总部回应称“这类功能并非优先事项”。

2023年和2024年,中国团队两次重提此事,仍未获美国总部重视。尽管从2023年起,特斯拉开始为中国车主接入本地热门应用程序,但其可使用的应用数量仍远少于本土品牌车主。

上述知情人士还提到,几年前,特斯拉曾承诺设计一款更具中国特色的新车,却因其他任务优先级更高而搁置了计划。取而代之的是马斯克的“低成本策略”,通过删减或降级现有车型功能来降低成本,打造价格更亲民的车型,以便在现有产线大规模量产。

对此,部分员工和分析师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这些简化版车型很容易被本土竞品超越,除非大幅降价。毕竟,特斯拉在华最畅销的Model Y SUV的起售价约3.67万美元,而比亚迪竞品海豹 07的起售价仅约2.64万美元。

特斯拉和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占份额的变化。 《华尔街日报》截图

FSD落地中国一波三折

雪上加霜的是,在本土企业竞相攻克自动驾驶技术的当下,特斯拉因安全合规问题未能在华推出“满血版”的完全自动驾驶服务(FSD),这进一步制约了其在华发展前景。

报道称,马斯克之所以急于在华落地FSD,不仅是为了提振销量,更因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产生的海量数据能迭代升级FSD性能,从而巩固特斯拉的全球领先地位。今年4月23日,特斯拉发布一季度财报时,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还调侃道,中国用户对FSD“最为苛刻”,是真正能将其能力逼到极限的用户群体。

但FSD需要在美国进行训练。出于国土安全的合理考虑,中国禁止特斯拉将车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境外。有知情人士告诉《华尔街日报》,特斯拉最初提议对中国道路视频进行脱敏处理以隐藏敏感信息,但其拟传输的数据量远超中方可接受范围。

作为备选方案,特斯拉考虑在华扩大FSD训练,理想方案是在本土建设超算中心和数据中心。然而,一心想打造“科技霸权”的美国政府,禁止特斯拉将核心AI模型与算法放在中国境内训练。美媒称,经过近9个月的反复沟通,相关谈判仍陷入僵局。

就在特斯拉原地踏步之际,小鹏、比亚迪等本土竞争对手已推出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且价格往往更具优势。

面对重重阻碍,特斯拉试图“另辟蹊径”。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今年2月,特斯拉向中国车主推送了新的软件更新,其中智能驾驶部分迎来重大升级,包含交通信号识别、导航辅助、智能变道等FSD部分功能,同时摄像头可识别驾驶员注意力状态。

这名人士表示,当时中国法规规定,车企推出重大更新需获官方批准,小型更新则只需报备。特斯拉此举正是利用了这一法规模糊地带,但其动作很快被叫停。

特斯拉方面随后解释称,暂停推送是“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该通知明确指出,将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和召回管理,规范汽车远程升级(OTA)活动,提升产品安全水平。

3月下旬,特斯拉又宣布推出FSD智能辅助驾驶一个月的限时免费体验活动,同样迅速被叫停。知情人士称,监管机构明确表示“不应将驾驶员当作实验品”。

几乎与此同时,3月底,小米辅助驾驶技术引发的一起严重事故,促使相关机构进一步收紧了全行业监管。

2025年6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比亚迪展出“兆瓦闪充,油电同速”超级e平台。该平台是全球首个量产的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平台,可实现1兆瓦充电功率,1秒2公里的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视觉中国

在储能、机器人领域,“特斯拉有望继续扮演‘鲶鱼’角色”

《华尔街日报》称,尽管在华发展遇挫,特斯拉在不少中国消费者心中仍保有电动汽车先驱的品牌认可度,且获得中方政府层面的诸多支持。中方将其视作外资成功投资的典范,同时是助力中国打造以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等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的重要伙伴。

报道认为,向特斯拉提供大量激励政策,也是中国政府整体战略的一环,其试图通过引入特斯拉的技术经验,刺激行业竞争,推动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特斯拉的到来,也确实点燃了消费者对国产电动汽车的兴趣,更加速了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成熟。

2023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中国车企的进步就让西方同行震惊:疫情期间与中国接触有限的西方汽车高管们,赫然发现,这里的街景已然彻底改变,电动汽车随处可见,且技术先进程度远超预期。

上海战略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首席执行官比尔·鲁索(Bill Russo)说,马斯克来华原本是想借助中国的成本优势和广阔市场,但他显然低估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潜力。

“他没料到,中国企业也会(造电车),而且可能做得更好,” 比尔说,“他犯了所有外资车企都犯过的错——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突破能力。”

如今,似曾相识的剧情似乎在储能、机器人等领域重演。

3月末,特斯拉已开始从新建的上海工厂向首个海外市场澳大利亚运送“Megapack”大型储能电池;其计划在美国生产的数千台“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也依赖于中国供应商提供零部件。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供应商的高效让部分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即便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特斯拉也未暂停采购。

与此同时,中国已涌现出宇树科技、安吉机器人等一批机器人初创公司,正摩拳擦掌准备与美国企业竞争。

“擎天柱”一家供应商的市场经理陈锋(音译)表示,“特斯拉有望再次扮演‘鲶鱼’的角色。”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