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荆江评论:全民行动,共织防溺水安全网

发布时间: 2025-07-24 16:43:00 阅读量:0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桑昊)当前正值暑假,高温天气持续,溺水事故进入易发、高发阶段。近日,荆州市召开防溺水工作视频会,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压实责任、强化措施、筑牢防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溺水工作单靠哪一个部门使劲儿可不够,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从政府到家庭,从学校到社区,合力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防护网。

防溺水的紧迫性,从来都与高温天气、暑期来临相伴而生。高温酷暑之下,江河湖塘成为群众纳凉消暑的选择,而暑假期间未成年人监护空档的出现,更让溺水风险陡增。每一起溺水事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份社会的隐痛。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安全这根弦,才能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贯穿到防溺水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筑牢防线,需在“细”字上下功夫,让防范措施覆盖每一个风险点。会议提出的“讲要点、盯重点、抓节点、守险点”,为防溺水工作划出了清晰路径。宣传教育要入脑入心,不能停留在“口号式提醒”,而应变成“浸润式普及”:社区宣传栏里,除了文字警示,更可配上生动的漫画;学校的安全教育课上,除了案例讲解,还可加入模拟演练;短视频平台,要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溺水自救知识,让“远离危险水域”的意识深入每个家庭。重点群体要盯紧看牢,对农村留守儿童、城郊散居儿童等人群的监护情况要建立台账,通过“一对一”结对、定期家访等方式,补齐监护“短板”。关键时段要加强巡查值守,在午后、傍晚等溺水事故高发时段,对重点水域的巡逻不能流于形式,要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人,真正让“红袖章”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安全符号”。水域隐患排查更要“拉网式”无死角,警示牌、救生圈、隔离栏等设施的缺失,往往是风险爆发的导火索。

防溺水的“合力”,来自责任链条的无缝衔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镇村为主、家校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道出了多方协同的重要性。乡镇(街道)要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让村干部、网格员成为水域安全的“第一哨兵”,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教育、水利、公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家校要合作责任更需夯实,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反复强调假期安全,明确假期监护责任,有效衔接校内校外管理,杜绝监护“真空”。

现实中,溺水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侥幸心理”和“责任空转”。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河边玩一会儿没事”,有的水域管理者觉得“设置了警示牌就尽到责任”,有的部门满足于“开了会、发了文”。督导检查不能走过场,必须直奔现场看实效:警示牌是否醒目?救生设施是否可用?巡逻人员是否在岗?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溺水事故发生的,必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让“责任”二字真正有分量,倒逼各项防溺水措施落地生根。

水是生命之源,亦可能成为生命之患。防溺水从来不是季节性的“临时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民生工程”。从政府的统筹部署到部门的协同联动,从学校的细致教育到家庭的悉心监护,从社会志愿力量的参与到科技手段的有效赋能,每一份力量都在为生命防线添砖加瓦。

这个夏天,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合力”,让江河湖塘边少一些隐患,多一些守护;让孩子们的暑假少一份风险,多一份平安。这不仅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守护,更是社会文明应有的温度。

编辑: 刘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