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解锁这一领域“最高成就”,“理”由充分

发布时间: 2025-07-25 16:33:00 阅读量:0

7月24日,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结果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宣布,大理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标志着云南省实现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

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我国总数达22个,数量居全球第一。尽管这只是一张薄薄的证书,但它却是一座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大理何以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这一国际性认证,又预示着大理将有怎样的发展机遇?

拿下国际性认证,大理靠什么?

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栖息之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云新闻梳理“国际湿地城市”的评选标准发现,其考核及参照标准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

城市有国际重要湿地或其他湿地保护区,实施了针对湿地的保护措施(地方政策、立法措施和监管手段),将湿地纳入了国土空间规划,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等。

图片来源:“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

大理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方面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努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资源得天独厚,保护不遗余力。

先看大理现有的湿地资源。

大理市国土面积达173860.52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为26782.15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40%,这一湿地率几乎是山区城市平均值的四倍,并且比已知非山区城市的平均水平高出50%。

大理市的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河流水面463.86公顷、湖泊水面24487.33公顷、水库水面272.79公顷、坑塘水面785.86公顷等。其中,高原明珠洱海如碧玉铺展,面积24487.33公顷,不仅占据全市湿地主体,更作为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关键节点,滋养万物。山、水、林、田、湖、草、城在此浑然一体,织就了以高原湖泊为灵魂的壮美生态画卷。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 黄兴能 摄

大理丰厚的湿地家底,源自多年来的持续保护与管理。

大理始终将湿地保护置于城市发展核心,构建起覆盖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地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率高达94.13%,排名全省第三,全州第一。

形成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的“洱海经验”,通过环湖截污、农业面源防治、生态缓冲带建设等系统性工程,实现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100%,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高原湿地保护“大理模式”。

如今,“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张亮丽的“国际生态名片”,将为大理带来更多的国际关注、合作机会和发展潜力。

解锁“新名片”之后,大理发展机遇何在?

就大理而言,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并不是终点,而是要以此为契机,更好统筹保护与开发,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通俗地说,就是既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态环境在改善,又要通过湿地的合理利用,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图片来源:“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

现如今,苍山洱海间,古老的白族水文化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交融,滋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理正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计划到2027年,大理州将实现城市空气、地表水全域“双百优”,“从山顶到河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风花雪月”自然山水、城市风貌与人文历史深度融合,智慧治理体系完善,各族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赵子忠 摄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正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增色加彩。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