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蟳埔簪花师:传承“渔村记忆” 守护“文旅顶流”

发布时间: 2025-05-06 09:14:00 阅读量:0

清晨6点,蟳埔社区的海雾尚未散尽,“晴天姐姐”工作室已亮起暖黄的灯光。黄丽泳将鲜花浸入清水,指尖拂过带着晨露的鲜花,开始为当天预约的几名游客准备花材。

这个“五一”,簪花师们很难闲下来。2023年以来,蟳埔簪花因泉州文旅火热与明星效应迅速“出圈”,游客量剧增,簪花店铺激增上百家。周末、节假日的蟳埔,头戴簪花围、身穿各式各样漂亮服饰的游客,与穿“大裾衫、宽脚裤”、戴传统簪花围的蟳埔阿姨交织,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鲜活图景。

黄丽泳为客人簪花

非遗传承人 流量浪潮中守护本真

作为蟳埔习俗非遗传承人,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会长黄丽泳亲历了近年来的文旅变革。“过去簪花是日常,如今成了游客体验‘一日蟳埔女’的文化符号。”她感慨地说。

黄丽泳身后墙上的老照片里,蟳埔女们正将渔网与花环一同装船。现在,这个以海蛎壳厝闻名的小渔村,日均接待游客逾万人次,100多家簪花店遍布渔村及周边各个角落。

不管外面的市场如何对传统簪花“爆改”,黄丽泳坚持恪守古法技艺——从骨髻固定到鲜花层叠,每一环节,都遵循着传承的工序。她执意使用标准骨髻作基底,引导和鼓励使用鲜花,同时也能带动附近卖花老人们的收入。“海风应该带来鲜花的香,而不是‘塑料味’。”

“流量是把双刃剑。”黄丽泳坦言,爆红虽带来经济收益,但也让年轻一代更倾向速成技法,传统簪花的深层文化内涵面临稀释。“创新、随行就市未必是坏事,但‘速成’终究欠缺了韵味。”在黄丽泳的记忆里,传统的簪花,以鲜花为主材,素馨、千日红、茉莉、含笑等花因耐湿热、气味清雅成为首选,辅以绢花甚至纸花等,增强造型持久性。但现在许多地方的簪花,只用绢花来替代。

今年,黄丽泳联合有关部门,开设簪花公益课堂,走进校园开设公益讲座,向从业者、残疾人、学生讲解簪花背后的渔村信仰与历史脉络,力图让“簪花”不止于拍照打卡。

老手艺人的坚守 从渔场到商场的转型

64岁的黄秀恋在梳妆镜前,展示着祖传的骨制发圈,银发间的玳瑁梳折射着岁月的光泽。

黄秀恋是蟳埔村较早“上岸”为人簪花的老手艺人。曾经跟着丈夫出海捕鱼几十年的她,如今凭借一双灵巧的手,几分钟便能盘出标准发髻。

包括黄秀恋在内的老手艺人们发现,曾经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传统发髻,如今必须在3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呈现给游客。

“旺季时一天接待几十人,比年轻时讨海还累,但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蟳埔和簪花文化,值了!”她笑言。

像黄秀恋这样的老手艺人不在少数。她们从渔船回到陆地,从渔网转向花环,将祖辈相传的技艺转化为文旅产品,也在市场的商业化中,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传统与创新,“现在用绢花代替鲜花虽省事,但少了那份‘海风一吹满村香’的意境”。

挑战与未来 让簪花开出“历史的根脉”

老手艺人们的坚守正在形成新的“引力场”。一项调研显示,2023年蟳埔簪花店铺中使用全绢花的占八成以上,而在2024年前几个月,这个数字已降至六成多——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问鲜花背后的渔村信仰。

黄丽泳的手机里存着成百上千条的游客留言,最触动她的是一名外地母亲:“孩子说闻着发间的茉莉花等花香,想起了丝绸之路,她说茉莉花是一些国家的国花、城市的市花。”

“花枯根不断,潮去石还在。”从渔村记忆到文旅“顶流”,蟳埔簪花的演变映射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经济的碰撞。正如黄丽泳所言:“花会谢,但文化不会。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朵簪花都开出‘历史的根脉’。”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蟳埔以花为媒,以文化自觉的方式,续写海上花事的千年传奇。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