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发布时间: 2025-05-05 03:00:00 阅读量:0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

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果农们每日挑着水果,跨省售卖。

在HW村村口,我们偶遇了J大爷,他说村里有几个“担担军”,我和兄弟甚感开心,立马买了第二天从河唇到玉林的往返车票。大爷替我们打了一个电话,被告知村里的几位“担担军”最近不去广西了,而是去了东边的湛江或茂名,因为番石榴在湛江市区和茂名市区更好卖,价格更高一点。我们邀请大爷上了我们的车,去旁边几个村子转悠,试图找到去广西方向的“担担军”,但几经周折,得到的情况是一样的,这几个村的“担担军”最近也都不去广西方向了。

怎么办?票已经买好了,我们只能选择守株待兔,去河唇站碰碰运气。是的,倔强、较真、不轻易放弃、不轻易退缩,是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的关键。

“担担军”陈姨的一天

第二天上午8点40分,我们抵达河唇火车站。令人非常欣慰与开心的是,我们见到了8位挑着番石榴的“担担军”,3女5男。我们与其同行,一同向西,同赴广西。

“担担军”们挑着水果上火车。 图/姚华松

火车上,我们很快认识了访谈人陈姨。为了与她尽快熟络起来,我一上车就买了她4斤番石榴,同她在车厢中间的过道里攀谈起来。

陈姨今年64岁,广西来宾人,24岁嫁来河唇,32岁开始做“担担军”,迄今已32年之久,算是老资格的“担担军”了。

陈姨身高目测155cm左右,体型微胖,但她挑的满满两大筐番石榴却有120斤重。她说5年前,她挑的是150斤。这个重量,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承受。

据陈姨讲,10年前,每天上火车的“担担军”规模有150人左右,5年前,也有20-30人的规模,最近一两个月,只有6-10人,且去的人基本固定。

“担担军”人数锐减的直接原因在于水果销售渠道与方式发生了巨变。从前,农民种了果,得想办法卖出去,附近种得很多,本地肯定不好卖,便利用交通条件跨省售卖,当起了“担担军”。哪里的人越多,哪里当然就越好卖,很多人就选择去隔壁省份的城市,譬如玉林、贵港、南宁等地。但销售半径也不宜太远,这几个城市坐火车刚好在1.5小时左右,且每天都有往返的车次,票价也相对低廉。

大凡靠出卖苦力的人多奉行节俭的原则,“省”字当头,“担担军”们尤其如此。陈姨每天的通勤费是18.5元(去程)+16.5元(回程),午餐经常是两个白馒头,1.5元两个,渴了就喝自己带的白开水,她带的水壶,把水装满足足有五斤重。如果天气太热,实在啃不下馒头,她会在摊位旁边的小食店吃一碗素粉,4元一碗,且让老板多给她加一点汤。对于加了牛肉、狗肉或牛巴的十元一碗的荤粉,她当然舍不得吃。

10点35分,火车到了玉林站,我们跟陈姨一起下车。她挑果,我和兄弟帮忙拿一辆可折叠的四轮手推车,和装有水壶、雨衣、凳子、薄膜袋、秤等杂物的袋子。出检票闸机后,把两筐番石榴放在简易的四轮手推车上,一下子省了很多力气,只需缓慢推着车子走即可。

我们发现,随行的几位男性“担担军”一出站,就立马消失在人群中了。陈姨告诉我,他们已经上了人家的摩托车,一溜烟地跑了,男“担担军”们会花上18元,让摩托车搭客仔载他们去3公里之外的闹市区售卖,那里人多,更容易卖个好价钱,卖得也更快。这样也可以早点回去。男“担担军”通常会选择下午4点54分那趟火车回去,女“担担军”则选择晚上8点16分的返程车次。

我问她为何不去,她说:“去闹市区要另外花36块钱的运费,我心疼。再说闹市区尤其步行街附近的城管更多,我一个女人,还有两大筐水果,我很难躲,很难跑,不像他们男的,力气大很多,反应更快,手脚也灵敏很多。”

我们边走边聊,20分钟后,我们到了陈姨摆摊的地方——“火车站菜市场”的一个出口处,陈姨在这个地方摆了32年的摊,不曾换过地方。

陈姨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很聪明、很睿智。其一,这条街有双向六车道,是城市的主干道,人流量大,西侧有一些工厂、超市、餐饮店,有不少就业人口,东侧是老城的住宅区,每天有很多人上下班途经这条路。其二,马路斜对面是一个大型住宅区,我目测了一下,二十多层高的住宅楼有二十余栋,这些人基本上会过马路,来菜市场买菜。买完菜,出菜市场门口,一眼看到卖水果的陈姨,顺便买几斤回去吃。

整整32年,陈姨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摆摊,或许连陈姨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成功打造了她的专属IP。她的IP就是她永远都在这个路口,她都在这里守候着卖水果。她看着她的顾客长大、成人,她的顾客也看着她一天天变老。这块不足1平方米的弹丸之地,是她和她的顾客们共同营建出来的地方,是她们彼此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成功建构了她与她的顾客之间的亲密关系,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于陈姨的生意而言,她的顾客中,90%以上是回头客,是熟客,是经常帮衬她生意的老街坊们。

到了地儿,只见陈姨熟练地把筐里的番石榴拿出来,一一散开,排列整齐,大个一点和颜色黄一点的摆在外面,自己坐在小凳子上等待客人的光临。担心有可能耽误陈姨的生意,我们选择离开一下,去附近的菜市场逛逛。

“担担军”陈姨在路口卖水果。 图/姚华松

快一小时之后,我们回到这里。陈姨告诉我,有6个人买了她的果,卖了62元。单价是5-6元,如果是开着小车的顾客,她会说6元一斤,一般的人,她会说5元一斤。但其实很多熟客都不会问单价,都按每斤6元的价格给她钱。

因为陈姨基本上每天都在,所以,买果的人每次也不会买太多,每次两三斤,因为没必要多买,买多了也吃不完,觉得好吃,或吃不够,第二天再来买便是。

我和兄弟去玉林老街区逛了一下,吃了个午饭,下午3点20分,我们再次返回陈姨这里。陈姨说她已经卖了250元,将近卖了全部水果的1/3。我正担心她今天卖不卖得完,她笑着说:“每天下午5点半到7点,是最好卖的时候,很多人下班路过,会照顾一下我的生意,基本上可以卖掉剩下的2/3。”

陈姨说,昨天她卖了600元,前天也是,她预测今天也差不多。一天有600元的毛收入,这个数目,坦白说,着实惊艳到了我和我兄弟。

陈姨讲,这一季番石榴,是从上一年的八月份开始卖的,一直持续至今,再过半个月就不卖了,因为玉林本地的番石榴就要成熟了。如果本地也产同样的水果,本地人还是会优先考虑买本地产的水果。等廉江的荔枝、黄皮等水果成熟了,她会再来卖。

陈姨说每个月卖番石榴的天数是20-22天,按20天,一天500-600元计,除去午餐及来回的交通费,阿姨基本上每个月可以收入一万多元。可不能小看这个数目,陈姨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在河唇镇的一家电饭煲厂上班,两人每月加起来的收入也只有7500元上下。很明显,做苦力的陈姨赚得更多。这也解释了为何还有部分老人依然坚守“担担军”这个行当。

电商时代,农业也陷入“内卷”

如今,随着农村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一些大的水果收购商进驻各水果盛产区,挨家挨户收购水果,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进驻农村,果农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相对轻松搞定水果的销售问题,也就不必辛辛苦苦肩挑背扛、远赴他乡售卖水果了。加之,此前的“担担军”年岁渐高,年老体衰,已经挑不起那么重的东西,他们自然选择放弃“担担军”这一行当。

更重要的是,销路问题解决了,很多水果收购商会走进千家万户,但这是否意味着果农们的福利就真正来了呢?果农们就会赚得盆满钵满呢?也不能这么说。

陈姨告诉我们,这几天,她们村番石榴的收购价是2-2.2元每斤,比她在玉林卖的单价(5-6元每斤)少了一半还多。

近年来,随着番石榴育苗的整体改良,及其在河唇大部分村落的推广与普及,番石榴的产量暴增,且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其结果是一般农户家里的番石榴产量惊人,像陈姨,她一个月充其量可以挑2500斤左右的水果去广西售卖,但她家田地里番石榴的产量估计是十倍开外,这意味着,她家90%以上的番石榴一定会低价卖给收购商。

番石榴产量巨大的时候,收购的单价甚至低至一块多钱,低得吓人。不贱卖又能怎么办?等它们都烂掉吗?尤其在盛产荔枝与黄皮的时节,这两种水果极易腐败,一般农户没有保鲜能力,这些果子放一天都不行,没办法,果农们只得任凭收购商杀价,贱卖出去。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水果被收购商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她们虽然很无奈,但也无计可施。

还有,这些收购商为了能在城里卖个好价钱,他们收购的时候会对水果的品质与质量挑三拣四,个头小的不要,不好看的不要,颜色不正的不要,口感不佳的不要。这意味着,果农们从地里摘来的部分水果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外形差或质量差的果,会被拒收,最后不得不以超低价格出售。

品种改良了,从单季或双季种植和收获,到全年种植和收获,番石榴的产量大幅增长了,果农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幅增加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也大幅增加了,种植成本也大幅增加了。但果农们的真实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在农业领域,同样陷入“内卷化”和“边际效率递减”。

可以预见,几年后,随着陈姨及与她同龄的“担担军”日渐衰老,“担担军”这一行当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担担军”曾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弄潮儿,是农村市场经济的拓荒者,借由售卖水果,他们学会了如何讲价还价,如何与各路人打交道,如何做到质量至上、服务至上。他们切身感受到了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的芬芳与芜杂,他们依靠自己的力气与智慧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寻销路、自我发展的路子。但在网购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效率的提高,这种小商小贩,与小农经济一样,注定会逐渐消失。

•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辛省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