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思维共生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广东华侨中学开启师生思维“双向奔赴”之路

发布时间: 2025-04-30 08:15:00 阅读量:0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思维能力成为课堂核心关键词。如何让学生在AI时代下保持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4月25日,广东华侨中学(以下简称“侨中”)举办“为思维而教”教学研讨活动,汇聚专家与教师,共同探索“思维共生课堂”新路径,呈现了一场思维与教学的精彩碰撞。“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涵盖学生学习思维培育与教师教学思维优化;‘共生’则指向课堂师生、生生间的思维激发与协同,构建学习场域。尤其在当下AI时代,人机思维协同成为关键,侨中的思维共生课堂特别值得推荐。”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坪说。

校内外专家指导课堂

思维碰撞激发学习兴趣

“医疗诊断谜题——某疾病发生率为1%,检测准确率为95%,若检测呈阳性,实际患病的概率是多少?”侨中学数学科组长李小琪的数学课总是能引发学生深思,她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打破传统概率教学的局限,借助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率本质。

“传统课堂多以摸球等简单模型教学,概率思维难以深入。如今,学生可以置身实际情境,直面认知冲突,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概率的认知,学会用概率视角审视世界。”李小琪说。

李小琪老师讲授《条件概率与全概率的智慧博弈》

侨中高二(11)学生杨咏雅特别喜欢上李小琪老师的数学课,“每次讲新的知识点,李老师总是会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代入,这样我们能够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而且在她的课堂上会有很多互动环节,她会让我们去思考和讨论:如果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解决?”

在李小琪看来,思维共生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一个传递,它更多是在这样一种共建中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合成,“思维共生课堂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精准的引导能力与持续学习的精神。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时,老师也要巧妙地引导方向,并借助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来革新教学。”

陈坪指出,思维共生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思维引导者,要鼓励学生质疑、探讨和合作,推动思维的发展。学生则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大家在观点交锋中深化认知。

杨咏雅也发现,在李小琪老师数学课堂的启发下,她不再对数学恐惧了,“以往我特别害怕上数学课,总是担心自己的答案是错的,但是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思路往往比答案更重要,李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氛围让我感到很放松,也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侨中,像李小琪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积极探索思维共生课堂的实践路径。通过情境导入、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校也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思维启发不断助力学生创新

对于高一(11)班黄绮晴而言,学校的化学课程伴随着浓厚的兴趣和不断的探索。“化学老师总是能在我们遇到问题时,迅速为我们答疑解惑,给予我们很大的学术支持。在实验课上,他带领我们进行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化学的魅力。”黄绮晴说,学校的虚拟化学实验室为她和同学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我们可以在软件上模拟各种化学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我们的创新思维。这种虚拟实验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还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和价值。”

侨中学生在空天实验室上课

通过课堂改革,侨中师生互相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近两年来,侨中有24名学生入选广东省和广州市“英才计划”,人数居全市前列。黄绮晴有幸成为“英才计划”中的一员,她表示,通过“英才计划”,她得到了更多与大学教授交流合作的机会。“我们经常要去大学跟着导师一起做实验,导师们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视野,让我们接触到了食品科学和生物合成学等前沿领域。我们了解到黄酮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并参与了陈皮成分提取分析的实验,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黄绮晴兴奋地说。

思维共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在数学课上,刘颖莹老师常常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学习,通过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引导大家深度思考、讨论与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节课,刘老师只讲了一道题,但她通过引导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居然讨论出了六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一题多解的方式拓宽了我的思路,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现在数学考试难度大了很多,但我大多数时候能从容应对多变的题目,数学成绩稳中有升。”高三(4)班学生何韵希说。

思维共生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同样,它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刘颖莹老师的教学案例《探索数字智慧之源——贝叶斯公式与人工智能》获2024年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基础教育组创新作品。在她看来,这个课例之所以能够获奖,关键是一直以来她在思维共生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思维碰撞和交互的结果。“之所以叫思维共生,因为真正精彩的课堂是师生的双向奔赴。”刘颖莹认为,上好思维共生课堂,老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如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将其作为教学的导向;其次,在课堂上要平衡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精准引导的关系,既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又要确保探究方向符合教学目标;再次,老师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紧跟教育改革趋势,如教学评一致化、信息技术融合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最后,老师还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AI工具优化教学情境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打造跨学科课堂,拓宽学生思维视野。

刘颖莹强调,持续学习和研究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参与教研活动,学习最新教育方法与技术,持续的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变革,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AI赋能课堂,开启智慧教育新征程

“在侨中的思维共生课堂上,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对AI提供的答案质疑的能力,锻炼其知识迁移技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各种情境之中,为未来社会培育更多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人才。”侨中副校长麦剑文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刘杰霓老师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麦剑文认为,培养思维品质应当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着手:

首先是培养质疑能力。学生应当对人工智能以及教师给出的答案保持批判性思考,这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基石。教师应当营造一个鼓励质疑的环境,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学生缺乏质疑能力,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容易迷失方向,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是提升迁移能力。迁移能力是思维品质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在学科领域内深入学习,才能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例如,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也能助力其他学科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联想牵引、发散思维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比如通过改变课本条件来探究命题的成立性,或者抛出开放性命题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和创新思维。

最后是深化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提升思维品质需要拓宽思维的广度并加深思维的深度。学生应被鼓励从多个角度探索问题,而教师则应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引导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启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训练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深度思考的过程,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鼓励学生坚持思考、积极探索。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思维品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麦剑文说。

图说:《羊城晚报》2025年4月30日A11版

文 | 记者 何宁图 | 学校供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