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认识心房颤动:守护心脏的节奏感
心脏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泵”,通过规律跳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但有一种常见的心跳异常——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会让心脏失去原本的节奏感。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上升。然而,很多人对房颤缺乏了解,甚至误以为“偶尔心慌”无关紧要。今天,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专家来揭开房颤的神秘面纱。
一、房颤是什么?心脏“乱舞”的危机
房颤是心房电信号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跳由窦房结统一指挥,而房颤时心房内数百个“小电路”同时放电,导致心房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颤抖,无法有效收缩。此时,心室只能随机接收部分电信号,导致心跳忽快忽慢、毫无规律。
二、这些症状可能是“房颤”信号
房颤症状因人而异,轻者可能毫无察觉,重者会明显影响生活:
●心悸:心脏“乱跳”“漏拍”或“撞击胸口”的感觉
●乏力头晕: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大脑供血不足
●运动耐力下降:爬楼梯气喘、日常活动易疲劳
●胸闷胸痛:尤其合并冠心病时更明显
●排尿增多:心房压力升高刺激排尿反射
注意:约1/4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突发脑卒中时才发现房颤。因此,定期摸脉搏(感受是否规律)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三、房颤的危害:不止是心慌那么简单
房颤最大的威胁来自并发症:
1.脑卒中风险激增。颤动的心房易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脑血管。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常人的5倍,且病情更重、致死致残率更高。
2.心力衰竭风险。长期心跳紊乱会导致心脏扩大、收缩力下降,约20%-30%房颤患者最终发展为心衰。
3.认知功能下降。反复微小血栓或脑供血不足可能损伤脑细胞,房颤患者痴呆风险是常人的1.5倍。
四、哪些人容易得房颤?
l 年龄: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5%
l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亢、睡眠呼吸暂停
l 生活习惯:长期饮酒、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l 心脏手术史:瓣膜置换术后风险增加
五、确诊房颤需要哪些检查?
1.心电图:捕捉心电信号异常,诊断“金标准”
2.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监测偶发房颤
3.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排查血栓
4.血液检查: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诱因
智能手环、心电贴等可穿戴设备能辅助筛查,但确诊仍需医院检查。
六、日常预防:给心脏减负
1.控“三高”:血压<140/90mmHg,血糖达标,血脂正常
2.戒烟戒酒:酒精是房颤触发因素,吸烟损伤血管
3.减重运动:BMI(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每周中等强度运动
4.睡眠管理:治疗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充足睡眠
5.定期体检:40岁后每年查心电图,有症状及时就医
七、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房颤不难受就不用治”
真相:无症状房颤同样会导致中风,需积极干预。
误区2:“射频消融能根治所有房颤”
真相:早期阵发性房颤效果最佳,病程越长成功率越低。
误区3:“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中风”
真相:阿司匹林对房颤相关血栓无效,必须用抗凝药。
房颤虽常见,但绝非“小毛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远离致命并发症。记住:当您感到心跳“乱了节奏”,别犹豫,及时就医就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要点
(周聃)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房颤 心脏 心房 血栓 患者 风险 心电图 误区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6-03 19:43:00
- 本文链接:https://m.kqjh.net/news/bBZOykeVNK.html
- 上一篇 > 济南一市民发现受伤红隼 警民携手成功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下一篇 > 亚洲第一!云南姑娘好样的
- 56岁男子反复高热因体内藏大量“黄水晶”,上海医生“双镜合璧”解痛苦 2025-07-15
- 林俊杰自曝患病!热搜爆了 2025-07-14
- “医生+工程师”,守护健康有了更多可能 2025-07-12
- 葛荟婕自曝做戒酒手术,医生:“戒酒芯片”降低饮酒愉悦 2025-07-09
- 常做这5件小事,心脏不会太差 2025-07-06
- 独居女子沉迷这事已花掉200万,两套房都不够用!邻居接连投诉! 2025-07-06
- 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前沿医疗技术 2025-07-03
- 200条服务举措、50个示范岗,聚焦“四项创新”提升就医获得感 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提档再升级 2025-06-28
- 6月28日起,这3类充电宝被禁止上飞机 2025-06-27
- 临颍县固厢乡:扎实推进监测对象评定工作 筑牢乡村振兴防返贫底线 2025-06-26